反省是人類特有的功能與權利,聖經裡有很多故事讓我們知道人生的曉悟。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平安
歡迎收看<福氣人生>節目
我是嘉義北榮教會的牧師
潘恩盛牧師
很高興與大家分享
聖經中重要的教導與福音
今天要分享的這段經文記載於
路加福音第七章39節到43節
這裡提到一則故事
就是耶穌有一次
受法利賽人的邀請
到他們家裡坐席
在坐席的過程中
卻有一位婦人拿香膏來抹耶穌
結果在那個過程中
這些法利賽人心裡很不高興
想著這位婦人是罪人
為什麼她來筵席中做這些動作
結果後來耶穌在這裡
極有智慧地回答
並問了這些問題
耶穌在此就先說一個比喻
說 有一個人欠五百兩銀子
另一個人欠五十兩銀子
後來這位債主都饒恕他們
不向他們討債
祂就問這些法利賽人說
這樣到底哪一個人
更愛他的債主
每個人心想
當然是那個欠比較多錢的人
結果在這當中當然西門
仍然這樣回答耶穌說
或許就是這個欠比較多的人
他會更愛那位債主
結果
當耶穌問他們這個問題之後
他們這麼回答時
耶穌跟他們說
你們斷得是對的
意思就是說 你所斷得是對的
就是說 你所回答的
你自己所說的是對的
在這件事上
牧師要與大家一起分享的是
在這個過程中
耶穌用一個極佳的方法
幫助身邊的人
得著一個極佳的學習
就是耶穌問他們問題
耶穌藉著這個問題來幫助他們
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常常也在問問題
可是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再回過頭來思想
你在平時的生活中
你是直接說話比較多
還是通常你會問問題比較多
我相信許多人
因為我們的需要
我們盼望得著知識
盼望得著智慧
也盼望得著安樂
所以我們會很常
向別人問許多問題
當然我們在問完問題之後
我們都很盼望別人可以
很小心 很仔細
比較有耐性的態度
花比較長的時間
好好地回答我們
我們都能得著極佳的幫助
可是反過來說
要問大家的是
你是否喜歡別人問你問題
我就發現
當別人若問我們問題時
有時我們會覺得很囉唆
覺得很厭煩
覺得不太想回答
因為得花許多精神
得花許多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
我想因為我們現代人
活在今日的社會中
每個人都很忙碌
所以說話越短越好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就會覺得
說話若越短越有效力
這樣最有價值
所以我們打電話時
其中就有一個項目叫做簡訊
我們若去聽別人報告
就有一個項目叫做簡報
這樣的意思就是說 簡報
比較簡短的消息的互通
這樣能夠達到溝通的效果
這樣最理想
不要說太多話 越短越好
所以我們很不喜歡
別人問我們許多事情
有時我們也很沒有耐性
去回答許多事情
有一次師母打電話與別人通話
對方... 我就發現
師母在說話時有點有趣
為什麼常常...
好像在重覆對方所說的一句話
對方若跟她說 我要去哪裡玩
師母就回應說 你要去哪裡玩
我們要去哪裡吃飯
她就又回說
你們要去哪裡吃飯
聽完整個通話內容後
我心裡就覺得很有趣
為什麼師母聽電話
都要再重複一次
不過後來聽久了後就越來...
心裡覺得很沒有耐性
我就跟師母說
妳聽電話為什麼還要重複一次
妳的回答越短越好
妳這樣又重複一次
這樣不只浪費電話費
又很浪費時間
結果師母說那是她的習慣
當然後來我才發現
這是很好的一件事
因為在人際關係的課程中也說
當別人若跟你說一句話時
你要常常去澄清說
你說的是不是這樣
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
之後當你再重複一次時
可以確定對方知道
你已經明白他的意思
所以後來我就不責怪師母
我也覺得
這是一個極佳的學習過程
可是後來我就發現
我們的社會慢慢
每個人也越來越希望
各項事物都簡短一點
以致於我們會發現
孩子向大人問問題時
大人有時很沒有耐性
就不太想回答
有時回答他說
好
好 這樣
簡短地回答
後來我們就發現今日的社會
有許多家長來向我反應說
牧師啊
我的孩子我若在跟他談事情
要問他事情時
很沒有禮貌
他都回答我
這樣
我就想著這好像是
你以前對孩子的回答也是這樣
孩子向我們問問題
我們也這樣回答
所以導致今天
大人向孩子問問題
孩子也這樣回答你
簡單回答 越短越好
結果後來親子之間的溝通
對話越來越短
越來越沒有內容
所以感情就越來越疏遠
所以我們要慢慢回頭想的是
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的話越短就一定好嗎
可能我們還要回頭來想
若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能多些問我們的孩子
你好嗎
你今天去學校
哪一部分你比較喜歡
哪一部分你覺得有領受
哪一部分你覺得受傷
在這個過程中
在問的時候我們來看
你和孩子的關係
感情會更好
而且他對你的回覆
和回答的內容也會越來越多
在這當中
耶穌用問答式的方法
來幫助身邊那些法利賽人
這些法利賽人
他們原本是不理解的
他們也對那位
有罪的婦人有意見
可是耶穌用這個問題
問他們之後
他們透過他們自己所回答的
他們才發現
我們怎麼會這樣回答
正好符合耶穌的教導
正好提到我們本身的弱點
在教學中有人說
說教或是教導
在幫助中是一個重要的過程
可是你若常常說教
常常用直接式的教導
有時吸收可能會比較微弱
所以後來慢慢發展出一種叫做
問答式的學習
我們在神學院就讀時
有一次老師從國外回來
他在上課時就出一個題目
之後就畫一個主題
然後就開始要求這些學生
開始針對這個問題
你們有自己的什麼看法
大家開始發表
有人說一項
有人說兩項
有人說更多一點 三項
老師就將這些答案
都把它寫在黑板上
後來又把它做一個歸納
做一個綜合
將它分析之後
幫助我們看見這件事
事實上有它很多面的角度
可以去了解
剛開始學生雖然覺得很有趣
時間過得很快
可是下課之後
我們有一些同學聚集時
就對彼此說
這位老師怎麼這麼好當
這位老師...
我們是盼望他給我們答案的
今天竟換我們在說答案
老師只會問
這種老師我也會當
那麼簡單 問一個問題
說一說 一節課就結束了
結果當這麼想的時候
後來慢慢才發現
不是這麼簡單
因為在問問題當中
老師是要幫助我們
可以動腦 可以思考
大家的經驗中
都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藉著彼此的了解之後
會豐富這個回答的內容
所以後來慢慢才知道
要問一個好的問題
也不是容易的
之後要收集這些答案
也不是容易的
所以我想這在我們的生活中
是我們可以運用的 常常問
在問問題中
藉著聖經我們能有一些
極美又極佳的學習
耶穌常常用這種方式問門徒
在聖經中也有許多這種機會
一起回答之後
得著啟示 得著幫助的
第一項
當我們若在問問題的過程中
透過表達
我們可以認識我們自己
有一次耶穌問祂的門徒說
你們說我是誰
門徒有許多的答案
因為曾聽許多人說
後來祂的門徒就跟耶穌說
有人說你是施洗的約翰
有人說是以利亞
或是先知中的一位
結果聽完這些答案之後
耶穌好像不太滿意
耶穌最想知道的是
他們如何看待耶穌
所以後來耶穌向門徒問說
若是你們 你們說我是誰
你們說我到底是誰
結果在這當中彼得這麼回答說
你是基督 是永生神的兒子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
耶穌藉著向他們問問題
這些門徒開始回答時
他們開始表達他們自己
對於一件事的認知
過去在教會牧會時
常常有會友來對牧師說一些
教會的情形
他們通常都會說 牧師
有人說什麼 有人說這個
有人說這樣 有人說那樣
我都會問他們說
你們說怎樣
外面的人說怎樣那是另一回事
你們如何看待這件事
若是這件事你自己如何看待
所以在查經班中
也常常問會友
希望他們表達
他們自己的看法
他們自己的認知
當你每次表達時
就是重新定義以及清楚
你自己對這件事的認知
有時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都很會推卸責任
我們自己說的
我們自己不敢負責任
我們都會說 那是別人說的
若說是別人說的
你就說 別人謠傳的
所以在謠傳的和別人說的之中
說到最後
到底是誰要為說這句話負責時
沒有人要承擔責任
所以我想除了這個責任之外
重要的是
我們要知道我自己說的話
我自己負責任
因為這是我所認知
我所確認 我所肯定的
耶穌在此透過問這個問題之後
讓這些門徒再次回答時
他們就會思考
我真正所認識的耶穌是誰
到底是先知
還是約翰
或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彌賽亞
在這當中
我相信上帝都在幫助我們
主耶穌也要幫助我們
讓我們能夠得著曉悟
第二項
在這當中當我們藉著問問題時
我們可以發現我們自己的問題
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人
他們很喜歡問耶穌
可是他們在問耶穌時
事實上他們不是真的要
得著問題的答案
事實上他們在這個過程中
都是為了要抓耶穌說話的把柄
要捉拿耶穌 要陷害耶穌
所以他們問的問題
不是要答案
是要問到讓耶穌無話可說
在這個過程中
我看到聖經這段記載時
有時自我反省
在過去當學生時
老師都要我們問問題
老師要我們發表自己的意見
有時我們也覺得自己很有知識
自己很懂道理
所以有時也問老師許多問題
可是有時自我反省時
我們在問老師那些問題時
事實上自己心裡已經有答案
那個想問老師的問題事實上
是要問倒老師 答不出來
要讓老師答不出來
他不會回答
不知該如何回答時
想洩老師的氣
如今想起來之後覺得
我們自己怎麼會這麼愚妄
有時老師沒有回答我們
可能不是他不會
是因為他回答我們
我們自己可能
也不能接受這個答案
所以像在聖經中
法利賽人他們問耶穌
事實上他們想要問到
讓耶穌答不出來時
結果耶穌反問他
在這段經文中
耶穌就反問這些法利賽人
說 你們為什麼試探我
你們為什麼問這些問題
你們掌握的答案是什麼
為什麼
你們還要用這個問題來問我
我想在我們今天的經文中
耶穌藉著反問他們之後
他們回答之後
他們才看見
原來他們自己原本所認知的
與他們自己的認知
似乎不太一致
在此有另外一個例子
有一次法利賽人
與這些希律黨的人
來問耶穌一個問題
說 耶穌啊
我們該不該納稅
該不該納稅給該撒
當時的羅馬皇帝嗎
我們這麼做是否合宜
他們就是要讓耶穌很為難
耶穌若回答不應該
就得罪了另一邊
若耶穌回答說要納稅
就得罪這些猶太人
在這個相關的過程中
耶穌極有智慧
耶穌後來反問他們
耶穌如何反問他們
祂說
既然這個銀錢上面有人像
他們認為
有人像就是拜偶像的問題
結果耶穌問他們說
你們問我這個問題
請你們拿一個銀錢給我看看
我好回答你們
結果從他們的口袋裡拿出來
這個銀錢竟然就是
羅馬皇帝的人像在其上
在這當中我們發現什麼
這些人問這種問題
是要讓耶穌答不出來
結果他們自已的動作
當他們做這個動作時
發現他們自己的問題就是
他們自己在使用這些錢
結果他們自己又認為
不能使用這些錢
當耶穌這樣反問他們時
他們回答之後
耶穌問他們說
這像和這號是誰的
結果他們問完之後
耶穌回答
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
神的物當歸給神
結果這些人事實上到後來
反而無話可說
事實上
他們看見他們自己的愚妄
他們看見他們自己的不理解
他們看見他們生命中的不一致
結果他們用這種問題來問耶穌
結果事實上到後來
他們反而看見自己的問題
在這當中第三項
在問題的問答中
有另外一個極重要的
不只是讓我們發現自己
或是對一件事更清楚之外
還有另一件事
在問問題的過程中
你可以發動
對方心裡的一個動力
這記載於約翰福音二十一章
在這段經文中
耶穌祂復活之後回去找彼得
祂向彼得問什麼
祂連續三次向彼得問說
你愛我嗎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連續三次問這種問題
結果我們在聖經中
看見彼得就回答耶穌
第一次回答覺得
很有力量 很有精神
第二次當耶穌又問他時
他就開始覺得
耶穌為什麼要問第二次
他就跟耶穌說
是的 你知道我愛你
結果不料耶穌第三次又問他說
彼得 你愛我嗎
在聖經中說
彼得似乎在說話時
就開始有一點厭倦
或是有一點覺得
為什麼主不信任他的感覺
他在那裡說
主 你是無所不知的
你知道我愛你
結果耶穌才跟他說
你餵養我的羊
在這個過程中
事實上起初耶穌在問彼得時
重要的是要喚醒
讓他自己知道
他現今的身分到底是誰
喚醒
讓他知道他對耶穌的了解
對他將來的工作有什麼認識
更重要的是
耶穌是要喚醒他心裡的動力
讓他能夠出來
做這項極重要的事
這個過程之後我們知道
後來聖經到了使徒行傳第二章
彼得極有力量
開始出去傳福音
談許多重要的真理
後來反而有人問彼得說
我們當怎樣行
說 弟兄啊 我們當怎樣行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情形
原本彼得被問 被提醒的
到如今別人問他說
我們當怎樣行時
相信他已經歷過那種被問問題
要回答時的
那個過程的學習與艱難
如今他可以去幫助
這些問他問題的人
對他們說
你們若有兩件衣裳的
就要分給那些貧窮人
你們要去幫助其他人
最近在書店中
有一本很重要的書
我看了覺得極受感動
這本書名是這麼說的
說六個問題
說這六個問題
竟然能夠說服各種人
我就很好奇
世上問問題時
一般都是說教
要指導別人該如何
為什麼這本書說
你只要問問題
就能讓對方的
整個生命得著極大的改變
後來我再仔細看
它的根據在哪裡
原來是一位美國耶魯大學
醫學院的一位教授
他經過一二十年
三十年的研究
把這些資料集合起來
他發現一件事
說 當一位老師
或是當一位引領別人的人
說教通常是一個極佳的方法
可是事實上反而讓對方
很難接受
所以後來他發展出一種
用問的方式
你若懂得問問題
之後你就能夠
馬上看見對方的一個改變
在此我簡單地說這六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什麼
他說
你為什麼可能想要改變
你為什麼會認為
這個改變是可能的
之後讓對方自己會去思考
真的
我們也要常常問自己
我為什麼要改變
這個改變有那個可能性嗎
第二個問題說
在你想要改變的過程中
若是一分到十分
你會選擇幾分
通常我們的意願不太高時
可能我只選三分而已
我想要改變
可是意願沒有很高
只有三分而已
它會進到第三個問題
它會問你
那你為什麼不選兩分
你為什麼不選一分
你為什麼會選三分
當然對方就開始回答說
他有意願或是沒有意願
在這個過程中
他所考慮的到底是什麼
所以這個問題又問了之後
讓對方又開始對他自己的問題
對他自己的想法
再做一次的澄清及說明
之後進到第四個問題
這第四個問題說
你想像你自己改變之後
那個正面的結果是什麼
你改變之後那個結果是什麼
你想想看
今天有一個藍圖
你就會看見
當你有改變了
和今天有什麼不同
有什麼進步
有什麼改善的部分
之後第五個問題說
這些結果為什麼對你很重要
在改變之後
到你今日回顧你的生命時
有何不同之處
你再回顧之後
再思考之後
你就會發現
真的 我的改變是需要的
我過去是這樣
若是改變之後將來是這樣
所以那個重要性你會發現到
最後一個問題
第六個問題說
如果還有下一步
這樣會是什麼
你會怎麼做
當然我們若想著還有下一步
我們會想著
這樣去做就好了
既然改變是這麼重要
後來我透過這本書裡
有一些實際的例子
也有真實地操作
有人去問他的女朋友
他的女朋友不喜歡去旅行時
不喜歡搭帳篷
可是他也用這種方法問她
問了之後
他的女朋友很高興
和他去搭帳篷
有一個新的經驗和新的經歷
後來在她的生命中
變成是一個極特別
她的生命一個轉變的機會
這種方法叫做立刻影響法
我想我們懂得問別人問題
我們也要懂得問我們自己問題
在問問題中
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他說
人若能聽到自己
採取行動的理由
意思是說
從我自己口中說出那個理由
為什麼我要這麼做時
這樣你才有辦法採取行動
有時我們在管教我們的孩子
我們都用我們的動機
用我們的喜好說
你去做這個 去做那個
通常孩子都會問我們說
為什麼叫我
怎麼不叫那個
怎麼不叫兄弟
不叫姊妹
為什麼要叫我
有時我們身為父母的人
問完這個問題之後
被孩子這麼回應之後
我們也發現不知如何回答
我們就會開始生氣
就會開始指責
可是若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學習在問問題時
發掘對方的動機
我們若跟他說
你若做這件事之後
對你會有什麼幫助
我想慢慢讓他自己說出
他自己想要行動的理由時
他才能去做這件事
我看到這本書之後
再回頭看聖經的故事
這些方法耶穌不是都用過嗎
耶穌用這種方法問問題之後
讓彼得重新活過來
讓他重新有一個動力說
做這件事情
是從我心底想做的
不是耶穌叫我去做的
是我自己說出我想要做的理由
也透過耶穌所問的問題
讓那麼多門徒
讓那麼多身邊要刁難祂的人
看見他們自己的軟弱
看見他們自己問問題
那種不良的動機
不過當然透過問問題
大家重新談到他們的認知之後
在他們的生命中
更清楚他們所跟從的耶穌是誰
親愛的弟兄姊妹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問題
我們懂得問問題
我想是很重要的
我們懂得透過問問題
來幫助我們身邊的人
我想這對我們而言是一種功課
所以我們能夠開始
盼望在你的生命中
充滿許多好的問題
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愛我們的上帝
你透過聖經的真理幫助我們
問我們
後來我們也學習那些門徒
如何回應耶穌
我們就發現
原來我們所認識的並不足
我們需要主的教導
主啊 在問的過程中
我們也看見
我們自己的軟弱及失誤
所以我們得做調整
主啊 也在問問題時
我們發現我們自己的動機
所以我們說出答案之後
我們就發現
那就是我喜愛的答案
我要這麼做
之後我們就開始行動
我們感謝主用這麼多好的問題
幫助這麼多人
今天我們也得著幫助
我們獻上我們的感謝
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
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