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稱「二林媽祖」的瑪喜樂女士,是一位說著流利台語的美國人,她年輕時在美國擔任護士,遇見來自台灣醫療團的謝緯醫師,得知台灣是個醫療欠缺與落後之地,遂來到了台灣。在台灣參與醫療巡迴服務時,見到兩百多名前來看診的小兒麻痺兒童,有的是父母揹著、有的在地上爬行,她感到非常心痛,因為國外的小兒麻痺病患早已可以藉著鐵鞋、支架站立,台灣的病童卻仍在地上匍匐,於是決心要協助這些孩子站起來,從此與寶島台灣和台灣孩子結下一輩子的不解之緣。她創辦了喜樂育幼院,幫助許多台灣小兒麻痺孩子站立起來,接受良好教育並且自立更生,瑪喜樂,不但是扶持孩子成長的阿嬤,也是二林人記憶中永遠的阿嬤。
歡迎收看台灣生命力
來
今天介紹的這位
喜樂阿嬤
名字叫作瑪喜樂
取名喜樂
人也非常非常喜樂
甚至在二林這個地區
人們還稱她叫作美國媽祖
一個外國人能讓我們
稱呼她是媽祖
你就知道她有多厲害
可見這些鄉親
對她非常非常認同
為什麼這麼認同呢
當然她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其中有一樣
馬上請大家一起來看
酒矸倘賣沒...
不要的簿仔紙倘賣沒
破銅爛鐵倘賣沒
哎喲 老闆
我們家有舊沙發
你有收嗎
有啊 都嘛有收
天上飛的 地上爬的
大人或小孩的
不管是塑膠或不鏽鋼
什麼東西我都收
怎麼有一個外國人在那裡喊
難道要來跟你搶生意
你是說她嗎
如果是她在收的
我不敢收
你也有不敢收的
你知道她在收什麼嗎
你自己聽...
各位親愛的鄉親
我們有收小兒麻痺的孩子
如果你家裡有這種孩子
不要把他藏起來
我們都可以幫忙他
幫忙你們一起照顧
鄉親啊...
有小兒麻痺的孩子嗎
鄉親啊
你有聽到嗎
聽起來好像是人口販賣
是要賣到國外嗎
那是基督教醫院在收的
我收這個有賺錢
她收那個都賠錢
好厲害
如果若不是他們有愛心
這些孩子實在很可憐
我就想說
那如果要賣
也要選一些好手好腳的
你是好了嗎
多賺一點錢去捐
整天想東想西的
這樣子
這樣好了
有不要的女兒要賣嗎
你真是欠打
哎喲...
好啦...
我不敢了...
看別人的故事
想自己的人生
二林媽祖婆
就是我們的喜樂阿嬤
為什麼會對小兒麻痺的孩子
特別有愛心你知道嗎
因為那時她曾在埔里當義工
她在埔里當義工的時候
她是跟隨謝緯醫師四處義診
那時她就了解
其實小兒麻痺並不可怕
小兒麻痺只不過是當時民眾
他們自己的醫學常識不夠
當成感冒
因為小兒麻痺初期
很像感冒發燒
所以等到後來
發現不是這麼簡單
肌肉都萎縮的時候
才知道這叫作小兒麻痺
所以對她來說
她覺得這不可怕
在國外也有小兒麻痺的孩子
穿鐵鞋
有鐵架
也是可以過著
跟正常人差不多的生活
但是她發現說
台灣不是
台灣對這個病不了解
覺得奇怪
一樣是感冒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
感冒會痊癒
我的孩子感冒會變成這樣
不知道前輩子是做了什麼壞事
不敢讓別人知道
有的就藏在家裡
沒有出來接受治療
所以她看了很傷心
尤其你知道後來
她來到二林基督教醫院的時候
真的嚇到
醫院一開門
有兩百多個孩子
有的父母用揹的
有的揹不動
就任由孩子在地上爬
那時她就很傷心
但是看到這些孩子
在地上爬的時候
想說怎麼會這樣呢
這不應該是這樣
這是可以處理的
所以從那時開始
她就下決心要好好照顧
這些小兒麻痺的孩子
幾十年前
台灣的鄉下地方
流行一種病
叫作小兒麻痺
讓許多台灣孩子的腿慢慢萎縮
但是美國來了一位護士
她獻出自己的後半輩子
在台灣照顧幫助這些孩子
可以再站起來
她就是瑪喜樂
人人都叫她喜樂阿嬤
喜樂阿嬤在民國五十四年
在彰化二林
成立了喜樂保育院
這裡就像這些孩子的第二個家
因為他們在這裡
學站
學走路有好多歡笑和淚水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
特別是
因為我們都要
很多孩子腳都變形
都需要手術開刀
她除了要跟家長做一些溝通
希望能夠讓孩子去醫院
接受手術開刀矯正
之後能夠穿支架走路
她覺得那個是很重要的
因為她不期待說
孩子是在地上爬
像狗一樣在地上爬
她希望孩子能夠很尊嚴的
可以站起來
那時我剛到保育院也是
我們剛開始都是在地上爬
直到進入喜樂保育院
我們才接受支架
接受柺杖
我們才可以站起來
我記得以前
剛剛學拿柺杖走路的時候
不小心跌倒了
阿嬤在旁邊她會問
有沒有受傷
沒有受傷
那你能不能站起來
如果可以的話
她就在旁邊看
她不是馬上就把我們抱起來
她是在旁邊看
那你起來讓我看看
喜樂阿嬤她在四十幾歲
來到台灣
成為一位宣教士
這是非常特別的
因為絕大多數的宣教士
可能在二十幾歲就來了
而妳四十幾歲才來
而且別人來的時候
可能大部分
那個年代都是醫生
或是其他的專業人員
不然就是牧師
而她呢
她只不過是位護士
不過你不要以為她只是護士
她所讀的是很好的學校
她就讀加州柏克萊
你不要亂說
那是非常好的學校
為什麼她會來呢
其實是這樣
在民國四十七年的時候
剛好她在一次教會的聚會
遇到了謝緯醫師
埔里的謝緯醫師
那個時期剛好赴美國進修
所以兩人就聊起來
謝醫師向她提及
說台灣那個時候流行肺疾
所以一開始和小兒麻痺無關
謝緯醫師告訴她
肺疾害台灣很多人死掉
她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
她就將這情形放在心中
因為她小時候有一位好友
就是死於肺疾
所以上帝就感動她
她說有機會
我希望能到台灣看看
看看有什麼是我這個做護士的
可以幫忙的
結果很奇妙
她有這份心
上帝感動了她
在民國四十九年的時候
她再度與謝緯醫師聯絡
她說你還記得我嗎
我想要到埔里看看
謝醫師說好啊
歡迎妳來
所以你來看看
她自費搭飛機
然後到埔里當義工三年
後來三年後
她就返回美國
結果返回美國沒多久
隔年她的先生去世
所以那時她想想看看
只剩下她一個人
她想不如回到台灣
因為在台灣
的確有很多人需要照顧
所以在民國五十三年
真的叫作包袱收一收
帶著大批醫療藥品
踏上台灣
從此落地生根直到現今
喜樂阿嬤就像是
每個孩子的阿嬤一樣
她重視每個孩子的教育
也訓練孩子能夠獨立生活
當然
她也協助他們來復健
其實我們都不喜歡穿鐵鞋
因為鐵鞋最少
一雙支架最少有
差不多要五公斤
有的甚至於更重
因為有的孩子要穿到背架
因為他有脊椎側彎
要穿到等於胸部
所以其實大家會覺得很笨重
而且很不舒服
而且又覺得是
那種會跟鐵磨擦
長期穿下來其實是很...
覺得會很難受的這樣的感覺
阿嬤就會站後面
教我們怎麼走
甚至於她用自己的腳這樣踢
這樣踢
踢著我們後腳跟
讓我們的腳能夠往前
因為我們不能夠體驗到說
要怎麼往前跨
所以她會在後面這樣子
幫我們的腳
後腳跟往前踢
讓我們知道說
我們可能就是要往前挪
那她自己
我們後來才發現
她自己的腳跟
其實是常常受傷的
雖然當時
喜樂就有上百個孩子
但是喜樂阿嬤
對於每個孩子
她都是親自照顧
孩子如果生病
她就用抱的
親自開車送去醫院
每一個孩子都不疏忽
阿嬤一直把每一位孩子
當作是自己的孩子
這樣子在照顧
我記得我小時候
大概三年級的時候
有一次不小心
不知道怎麼樣
就在學校突然就暈倒了
學校老師就趕快
打電話到保育院
結果當時司機已經不在
所以阿嬤就自己
開著車到學校
把我送到醫院的急診室
我記得那一次
應該是發高燒
所以當在急診室吊完點滴
回來的時候
半夜的時候
阿嬤大概隔一兩個小時
她就會到我的寢室
來給我量體溫
換冰枕
當時我們有一百多位孩子
但是阿嬤記得
白天有一個孩子生病了
現在不曉得有沒有比較
比較好轉
所以她會來巡視
就是阿嬤看重每一位孩子
所以阿嬤把我們
都當作是她自己的寶貝
這樣子在疼惜照顧我們
我覺得非常
其實我很感謝上帝
我很感謝上帝
我也很感謝阿嬤
因為我來喜樂保育院
六歲是我的一個
命運的轉捩點
因為我十九歲的時候
跟我的家人相認
我才知道
哇
我的家人他們都沒有受教育
因為家庭經濟非常貧苦
他們都沒有受教育
如果今天我
沒有被家人送到孤兒院的話
可能我是在地上爬
可能我沒有辦法
到學校去讀書
我的命運真的是不同
你看我來喜樂保育院
我在這邊能夠
有受教育的權利
然後又可以
自由自在的行動
我可以有走路的能力
然後又可以認識上帝
然後又可以在這邊
有很豐富很多采的一個
這樣的一個生活
其實這個是我的家人
都沒有享受到的
所以我覺得
因為阿嬤這樣的
她這樣的一個慈愛
她的慈悲
大愛無私的精神
她來二林
興建了喜樂保育院
所以也幫助我們很多的孩子
能夠來到這個地方
有很不一樣的人生
當醫學慢慢進步
當然台灣小兒麻痺的孩子
也就愈來愈少
在這個過程中
喜樂阿嬤她就開始關懷
其他需要幫助的這些殘障朋友
所以她一直思考
如何讓這些孩子
早期這些小兒麻痺的孩子
幫助他們就業
到現在還有其他需要幫忙的人
她就想到了
比如說讓他們可以做麵包
讓他們做其他的手工藝品
讓他們學電腦
想辦法
讓他們雖然有殘障
也是可以生活
所以後來你知道嗎
喜樂保育院業務愈來愈大
到2002年的時候
還開始做水餃
很厲害
因為她服務的對象
不只是孩子而已
連一些大人
他們也都有收
然後在他們裡面的工作人員
不只是保育院裡面的人而已
甚至發現外面有些人
原本不是喜樂的人
但是因為他們生活也有需要
有殘障的朋友
他們也是提供機會給他們
所以後來成立了愛加倍工場
最有趣的是什麼呢
他們做麵包
開了一間阿瑪麵包工坊
看到阿嬤自己捧著麵包出來
就像服務別人一樣
非常受歡迎
不但自己做麵包
讓裡面的員工吃
後來做的麵包
還賣到彰化監獄
還賣到彰化基督教醫院
就是讓這些殘障朋友有尊嚴
讓這些殘障朋友
自己覺得自己有用
所以他們所做的事工
是愈來愈多
轉型之後的喜樂保育院
現在照顧的
是有多重障礙
發展遲緩的孩子
或是失智的患者
為了照顧他們
喜樂很用心的
幫他們做肢體和腦部的復健
還有很多種課程
比如說音樂和美勞等等
就是希望這些特別的孩子
也能夠有快樂的童年
狀況比較好的孩子
喜樂也幫助他們能夠融入社會
在對外開放的喜樂餐坊裡面
他們很認真的工作
在喜樂麵包坊
老師帶著他們
做各式各樣受歡迎的麵包
也透過包裝加工來訓練他們
下班之後
老師也帶領他們
將自己的生活照顧好
喜樂最出名的就是
他們出產的水餃了
不但是每一粒都純手工製作
每一粒的標準都非常整齊
五種口味都很好吃
也賣到全省去
喜樂的水餃不但是打出名聲
最重要的是
幫助喜樂的畢業生
能夠有工作的機會
在工作中找到自信與尊嚴
就是上網找履歷(工作)
然後大家都會
不會去用到身障者
所以才回來這邊上班
有
有找到自信
覺得越來越快樂
我真的是很幸運
因為其實我從畢業以後
保育院都有不斷的關心我們
因為我是這裡的畢業生
後來他們知道我沒有工作
也都很積極的幫我找工作
後來就聽說
他們要成立一個水餃坊
我就當然義不容辭
趕快回來了
這是我第二個家
也是我成長的地方
其實回來感覺很好
很親切
喜樂阿嬤對孩子的照顧和疼愛
真是講都講不完
現在喜樂所做的事情
也傳承著阿嬤疼惜珍惜
每個生命的理念
而這個理念也影響著
喜樂的畢業生
其實所有受過阿嬤照顧
特別是喜樂保育院的畢業生
對阿嬤都有一份
很特別的感情
也有一份很特別的感謝的心
因為如果不是阿嬤
從地上把我們拉拔
讓我們站起來
所有的這麼多的人
都只能在地上爬
以為我們生命的高度
只有三十公分
我們不敢抬頭去奢望未來
但是直到阿嬤把我們扶持
讓我們站起來
我們才能夠去開展
另外一個生命的一扇門
怎麼樣讓上帝這份
神聖無私的愛
在五十年前
透過喜樂阿嬤之後
繼續讓這份愛
加倍在台彎這塊土地上
所以我們就成立了
喜樂愛加倍庇護工場
那也希望用阿嬤的精神
繼續讓有工作意願的身障者
可以在工作當中
找到生命的自信
也找到生命的尊嚴
怎麼樣讓需要照顧的身障者
可以有一個
溫馨養老的一個地方
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喜樂阿嬤到晚年的時候
慢慢就有一些老人病
俗稱帕金森症
很多事情都忘記了
其實說起來差不多在十年前
那時我去探望她
去採訪她的時候
那時她已經有些微這種現象
但是後來慢慢...
年紀愈來愈大
這種現象就愈來愈明顯
不過無論如何
她都很喜樂
看到她的時候
每天還是笑咪咪
後來2007年的時候
四月二十四那一天
媒體就傳出喜樂阿嬤病危
這消息一出來
很多畢業生都去探望她
那天集合了兩百多名畢業生
為她祈禱唱詩歌
大家懷念過去
她在他們身上所做的一切
過兩天
四月二十六日
阿嬤就回到上帝那裡安息了
享年九十三歲
很長壽
她的一生得獎無數
政府頒發了很多獎給她
太多人感謝她
雖然她是這麼平凡的一個人
但是她所做的事工
的確了不起
但是她自己怎麼說
她說這個沒什麼
她說我的一生
只不過是在做
上帝要我去做的事
就是這樣而已
其實沒有進入到
喜樂保育院之前
在人的眼光看來我們都是
被人笑是沒有用的人
但是阿嬤照顧我們
阿嬤愛我們
阿嬤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
所以她把我們
都當作自己的孩子
如果不是阿嬤
我想
我們不敢去想像
現在的我們是什麼樣
我們也很有福分
在生命的過程當中
能夠遇到這麼一位
疼愛我們
用生命在照顧任何一個
被遺棄生命的一個長者
這是我們這一生中
最美的祝福
所以我想所有
受過阿嬤照顧長大的孩子
對阿嬤都是永遠一輩子的
感恩跟懷念
雖然喜樂阿嬤已經離開世間
但是她的精神
並沒有離開喜樂保育院
也永遠活在每個孩子的
心目中
助人為快樂之本
只要有人接受你的幫助
你一定會非常快樂
無論他有沒有向你道謝
那都不重要了
但是我們的喜樂阿嬤
就是因為她所幫助的這些人
他們回想自己過去的人生
如果當時沒有阿嬤這麼堅持
扶持他們
幫助他們
他們不可能讀書
也不可能有成就
所以當他們回來看阿嬤的時候
那種感心
那種感動
那實在是很深刻
阿嬤
阿嬤妳好
好...
好久沒見到你們了
阿嬤
我們賺了錢要來捐
感謝主
如果當年不是妳照顧我們
我們至今也許無法賺錢
還需要別人照顧我們
對啦...
我也帶全家人來看妳了
阿嬤妳好
你們都是有為的青年
那是因為妳
若沒有妳的愛心
我們怎可能有這麼好的成就
還可以結婚
那是你們的努力
和上帝的恩典
阿嬤
謝謝...
喜樂阿嬤
她並不是什麼偉大人物
你看她的故事就知道
原本她真的是一個
非常平凡的一個阿嬤
但是為什麼她後來
有這麼大的一個成就
甚至到最後政府也感謝她
因為她有一個非常柔軟的心
她不是看自己有多能幹
她也不是從小就希望
我將來要多偉大
都不是
但是你看到她的生命中
有一個特質
她的心很柔軟
所以看到需要的人時
她就願意去幫助他們
她真的有愛心
可以體會到這些軟弱的人
他們在生活中的無助感
所以因為愛心
就變成一個勇敢堅強的人
所以很有趣
我們說水就是這樣
水是世間最軟的東西
但是最堅固的船
也可以行駛在當中
我們看阿嬤也是這樣
你看阿嬤的心非常柔軟
軟到像水一樣
但是實際上
那個柔軟當中
卻是帶來很勇敢很堅強
可以成就很多偉大的事情
但是你後來看到
這些她所幫助的人
回來向她道謝
你也看到她所幫助的人
後來在社會上的成就
你真的很有感觸
原來人只要有顆柔軟的心
我們就可以成就這麼大的事
所以後來她也繼續幫助
其他很多需要的孩子
她的精神至今
讓喜樂保育院的事工
至今仍是延續著
這就是台灣人的生命力
下一集繼續收看
台灣生命力